
英国艺术家米凯拉·耶尔伍德-丹将带来她的首次中国个展“休憩”,通过一系列姿态、节奏和反思展开的新作。展览的标题暗示“暂停”和“空间”的双重意涵——它既是一段允许更新的隐匿时刻,也是一种被时间与表象雕琢出的物理深度。
在“休憩”中,绘画成为一种呼吸。耶尔伍德-丹将颜料倾倒、泼洒并层叠在大尺幅画布上,也施加于轻薄的纱布上来创作更小、更亲密的作品,她允许颜色流动然后沉淀,如水随形。这些既刻意又本能的姿态,唤起了中国传统书法与太极中所体现的灵动与节制之感,在那里,“静”与“动”和谐共存。

米凯拉·耶尔伍德-丹,《我们曾一同是少女》,2025年,布面油彩,陶瓷花瓣与玻璃珠,220 × 300厘米。图片致谢艺术家,豪瑟沃斯及玛丽安·博斯基画廊,纽约与阿斯彭。摄影:Deniz Guzel
艺术家描述她的创作为“与画布共舞”,由重力、直觉和情绪引导的舞蹈编排。调色板上的金、红、玉绿、黑和深蓝——既承载中国文化的象征意蕴,又链接到她个人的全球化语境得到重新过滤。耶尔伍德-丹在此探讨万物共生的命题。作为承袭西方抽象艺术谱系的英国黑人艺术家,她通过“共震”而非“模仿”的方式与中国视觉传统展开对话:“关乎某些色彩和笔触如何早已存在于我们的集体想象之中。”
艺术家直觉性地援引了中国形而上学的核心思想——“阴阳”学说和“五行”理论(金、木、水、火、土)。“五行”元素阐述了万物相生的关联: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这种自然的生成秩序塑造了生命循环平衡的美学韵律,如此气韵在她的实践中经久不息。
“休憩”一词亦指向内省、柔软以及创作中的私密空间。对耶尔伍德-丹而言,此次展览标志着一段亟需的轻松与玩趣时刻——项目之间的停驻、世界之间的喘息。在这段驻息中,她试图跟进文化记忆、感知与身体经验如何能随颜料流淌并交融。

米凯拉·耶尔伍德-丹,《笑点》,2025年,画布油彩与陶瓷花瓣,240 × 220 厘米。图片致谢艺术家,豪瑟沃斯及玛丽安·博斯基画廊,纽约与阿斯彭。摄影:Deniz Guzel
“休憩”将展厅转化为一个静谧的场所,宛若园林——其理念深根于道家、儒家与佛教哲学中。色彩、形态及动静交织,营造出一个邀请观者驻足、沉思与呼吸的环境。
关于艺术家

米凯拉·耶尔伍德-丹。图片由艺术家提供。摄影:Ollie Adegboye
米凯拉·耶尔伍德-丹(Michaela Yearwood-Dan,1994年生于伦敦)以绘画为主要媒介,通过手势、色彩与文字的交织,展开对身份、亲密与喜悦的多重探索。她的创作横跨绘画、纸上作品、陶瓷与特定场域装置,通过构建充满社群性、丰盈感与关怀的空间,呈现对集体经验与情感共存的赞美。她独特的视觉语言汲取自黑人文化、酷儿经验、女性气质、疗愈仪式与嘉年华文化,将个体叙事与集体记忆有机融合。植物意象与日记式的反思在富于表现力的抽象笔触与流动的色彩中浮现,于热烈与脆弱之间保持微妙的平衡。从宏大的画布到私密的陶瓷器物,耶尔伍德-丹的实践唤起家庭空间的温度,将其视为思考与归属的场域。通过拒绝对身份的固定化界定,她描绘出兼具物质性、田园性与隐喻性的世界——一个多重性与流动性得以共存的空间。
耶尔伍德-丹的作品曾于国际范围展出,并被多家重要艺术机构永久收藏,包括华盛顿特区赫尚博物馆和雕塑园、休斯敦美术馆、路易斯维尔Speed艺术博物馆、达勒姆杜克大学纳什尔博物馆、达拉斯艺术博物馆及萨克拉门托克罗克艺术博物馆等。她于2016年获布莱顿大学学士学位,现生活并工作于伦敦。






